City is respected for reading

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

教师,从来都是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

 

       这些年,“阅读推广人”已经成为深圳人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。每年,成百上千场大大小小的阅读推广公益活动在众多书店、图书馆、学校开展。阅读推广讲师们“走南闯北”,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与见解。他们培育着阅读幼芽的同时,自身也在成长。在这些过程中,有许多难忘、触动心灵的故事应该被时间、被我们记住。

 

       “阅读推广人下基层”于2015年正式启动,是由深圳市新闻出版局主办,深圳市阅读联合会承办的一项民生实事。由此,我们开启“阅读推广人”系列推文。

 

       今日起,阅读推广人系列新增“深度访谈”栏目,阅读君走近他们,与之对谈,看他们是如何奔赴一个个基层推广点,去传递阅读的价值与观念的。

 

       也正是这一群人,时刻关注着人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和阅读能力建设,推动他人从“爱读”走向“会读”。他们还关注阅读公平,推动弱势群体阅读条件的创造……

 

       今天,阅读君采访的是阅读推广人邵攀。教师,从来都是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,拥有推广人与教师“双重身份”的她,一路走来感触良多……

 

邵 攀

深圳市首届阅读推广人,执教二十余年的语文老师。

喜爱朗诵,善于引领,带领孩子们感受自然、品味文字,尤其擅长指导孩子从经典阅读中体悟人生哲理。

 

 

 

Q:邵攀老师已是连续六年参与“阅读推广人下基层”的活动了,多次送经典故事到学校、医院、工业园区,在阅读推广上可以说是经验丰富。这些年来,您是抱着什么样的初心一直在做阅读推广下基层这件事的呢?

 

邵攀:这一路走来,确实感触良多。听到你回顾这些场景,我脑海中可以说是产生了一种电流式的共鸣。其实我只是一个默默在做阅读推广的老师,即使近些年在教初三的孩子,课业压力大,但我没有放弃参与公益性质的阅读推广活动。因为我本人就从阅读推广中获益匪浅,就我而言,“施”与“受”是双向流动的。

 

我非常喜欢朗诵,也喜欢与人分享其中的乐趣。但曾经生过一场大病,2009年的时候,我在脖子上动了手术,当时就非常担心自己的声道受损,无法再进行优美的朗诵了。两年后,兴许是命运的推波助澜吧,我走进了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,在梧桐树下给孩子们读故事、做义工,随后又参加了首届阅读推广人培训班。从那时起,我发现自己逐渐找到了光明的方向,那就是——为孩子“读书”。为孩子读书的时候,我发现自己的嗓音依然可以吸引他们,从孩子们渴望知识的闪着光的眼神中,我也逐渐找回了自信,重获了阳光;引导他们欣赏故事的时候,我自己的生命也拥有了全新的意义。

 

正是在阅读推广中获得的这些反馈与能量,让我这些年坚持不懈地去做这件事。这是一种爱的锁链,是一个正向的循环,如果能连接更多的人,将能量传递出去,何乐而不为呢?

 

Q: 在这些活动中,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场,能与我们分享吗?

 

邵攀:做“阅读推广人下基层”的活动,我最远去过光明区。记得那是我刚拿到驾照,第一次自己开车。路上阴雨绵绵,新手上路的我兜兜转转才找到了这个基层推广点。到了现场,其实也就是几个塑料小凳子零零散散地放在一小块儿空地上,没有一个特定的场所、温馨的环境,也没有电子屏幕之类的教学设施,条件其实比较简陋。我等了一会儿,来的孩子也不多,我呢,就现场召集了几位正在逛书店的孩子一起来听我讲故事。但就这临时召集起来的十几个孩子,认认真真地把这次读书会从头听到尾,与我互动、交流。

 

这些基层点有一些是相对比较遥远的,但这才是我们要去“送阅读”的意义所在。正是这些地方,更缺乏阅读。在“阅读推广人下基层”活动中,很多孩子的阅读条件并不是很好,阅读环境也并不是很好,尤其是很多家庭父母工作繁忙,生活压力大,文化程度也相应较低,在引导阅读上,他们有心无力,没办法很好地为孩子讲述故事。我们推广人存在的意义也在此,给他们一个基本的引导,让他们在阅读这条路上先“上道儿”,再越走越远。而不是一开始的路径就被堵死了。

 

Q:在为下基层活动选书的时候,有特别需要注意的方面吗?

邵攀:我本身是一名语文老师,我认为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,我的选书相对而言会贴近生活。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坎坷或者挫折,如果能想起这些书籍,想起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怎么处理的,他们也许能够更好地克服胆怯,去自我发现、自我成长。还有就像我刚刚谈到的,下基层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孩子,其实是缺少家长陪伴的。以他们的状态来说,确实也需要一些心灵上的疏导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书籍,让他们学会与自己相处、很好地悦纳自己。

 

其次,参与下基层活动呢,我会优先选取性别倾向并不那么明显的故事,这样的故事无论给男孩还是女孩讲述都相对合适,比如《飞鼠传奇》;或者是这本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,可以根据不同的伴读对象选取不同的角度讲述,比如《不可思议的旅程》;又或者干脆提前准备两本完全不同却又分别适合男孩和女孩的书,比如《勇敢者的游戏》和《爱丽丝漫游奇境》。

 

Q:在活动现场,怎样才能以书为核心,牢牢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呢?有没有一些小技巧能“透露”的?

邵攀:是有一定技巧的。书一直都在那,怎样让孩子对书中内容产生兴趣,也是一门学问。在为孩子读书时,我们未必需要很严苛的语言命令他们坐好听讲,也未必要让他们去遵守某种绝对的“课堂规则”,而是可以通过“游戏”的方式,或者用亲切的口吻,去引导他们。

 

给低龄孩童讲述故事时,志愿者讲述的语气和涉及的内容一定要是浅显易懂的,甚至可以是轻松搞笑的,让低龄段的孩子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阅读时带来的快乐;而面向十岁左右的孩子时,就要注意与之沟通的语气,应透露出尊重和亲近的意味,讲述的侧重点也应向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和积极内涵倾斜,让高龄段的孩子享受在阅读中思考,在喜悦中收获。

 

还有就是很多家长会反映“不知道怎么去陪孩子读书”,其实,在陪伴孩子阅读的时候,我们自己要先进入故事,再通过自己的神态、肢体语言,感染孩子,再带他们进入故事。我觉得唯一的技巧,就是“用心”,用心陪伴孩子感受故事,让他们身临其境。

 

Q:教师一直都是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,您也拥有“双重身份”,常规教学和阅读推广活动中,您是如何顺利地进行身份转换的?

邵攀:对我而言,身份的转换比较自然。近些年我一直在教初三,其实许多同龄的少儿读者和我的学生一样,都面临一定的升学压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会听取家长或教师的建议进行功利性阅读,但这种阅读通常属于浅阅读,很难深入理解文本内容。但我认为,哪怕是初三,学业很紧张,但也不是完全没时间进行趣味阅读、深度阅读。

 

所有的孩子,将来都要步入青年,都要进入社会。首先我要做的,就是培养他们进行独立思考,面对事物有自己的观点,面对是非有自己的判断。其次就是要有自己的表达,不管在活动上,还是在课堂上,我都会鼓励孩子们与我进行沟通,或让他们进行自由表达。阅读,带了知识的输入,同时我也要引导孩子去思考、去组织语言进行流畅地输出。这样,才是真正地形成了一个阅读的回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