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ity is respected for reading

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

孩子经常用书里的观点来顶嘴?来听听阅读推广人王佩的建议

img1

孩子一天天长大

家长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:

这种书该不该给孩子看?

孩子居然还用书里的观点来顶嘴

……

今天

阅读君邀请到阅读推广人王佩

来为我们解答孩子成长过程中

一些棘手的问题~

img2

本来想着孩子看完书会懂事一些

结果反而吵不过孩子了……

img3

从我的视角,我会觉得孩子看了书后,能把书中的知识或思考应用在生活当中,其实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励的事情。孩子去反驳家长、去挑战家长,首先基于他对书中的内容有消化、有思考。

 

听到孩子“顶嘴”时,我们可以首先为孩子学习和运用的能力点赞,然后我们具体去看孩子挑战的部分。这些部分是基于他过往对父母亲管教的不满?还是他对书中的知识做了认真的思考、确实觉得父母有值得改善的地方才提出来的?他是盲从的还是有思辨的?我觉得这个是可以去跟孩子讨论的。

 

要尽量具体和客观地看待孩子挑战家长的行为。不是说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就是不好的

img4

从我的角度看,作为妈妈也好,作为心理工作者也好,我其实非常支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,比如说坦诚地和孩子谈性、谈生死,只要是孩子们听得懂的、相对温和的语言。

我们其实不太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真空的世界

首先,每个人终其一身其实都离不开与生命、性有关的议题,只是会随着年龄增长、情景变化和经验积累等,关注的视角和感受有差异而已。我想强调的是孩子眼里的性和成人眼里的性是有实质区别的。当父母不太敢或者不太愿意触及性教育书籍时,也正好可以问问自己为何会如此不愿意谈论这个话题?同时可以去做些相应主题的学习了和脱敏后再来触及。我们对“性”的害怕等感受本身也会传递给孩子。

 

其次,性教育是非常具体的。有家长说谈到性教育,说不给他们讲可能孩子不知道“原来还能这样”,也就不会去模仿之类。我不确定这里的“模仿“是具体指什么,需要针对具体的事情再具体讨论,因为性教育真的是非常细致的,细致到家长在进孩子房间前会不会先敲门?家长会不会不经同意就翻看孩子的日记等?这些行为是在做“尊重边界”的示范。

 

再次,网络高度发达的今时今日,我们其实不太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真空的世界。如果我们没有以坦诚的方式告诉孩子,可能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遇到同龄人之间的交流,或者进入一些信息交互的场所时(比如视频、游戏等),就可能会接触到一些非客观、非积极的与性相关的信息。当孩子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基础认知的时候,其实是更容易受不良影响的,这中间的风险是我们不可预测的。

 

所以我不认同不给孩子读这些书,我觉得只要是在孩子的认知允许、家长也能提供适切支持的范围内,都可以用孩子听的懂的语言告诉孩子。因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。我们需要让孩子们知道,真实的世界本来长什么样子。

用适切的语言告知孩子

我们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年龄段的孩子,他的认知能力导致能接受和听得懂的语言是不一样的。所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,用不同的语言去真实坦然地告知他,满足孩子这个年龄段的需求其实是蛮重要的

 

比如,大多数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都会问爸爸妈妈:“我从哪里来?”对于幼儿园的孩子,可能爸爸妈妈告诉TA说:“你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。”他们就会觉得:太好了,我原来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,好幸福啊,他们其实基本上就不太会往下问了。有的孩子认知到了一定的阶段,可能就会继续追问,那我为什么会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呢……这个时候,结合孩子的认知,继续非常真实地告诉他们就好了。比如,因为妈妈肚子里才有子宫,那里是专门提供给胎儿宝宝居住的宫殿……

共读前,家长可以先自我学习

家长如果要去陪孩子读,如果条件允许,我通常会建议家长先自我学习,读一些相关的书籍,当自己能坦然地面对读本时,再开启和孩子的共读。这样的话,当孩子问到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时,家长能够做好心理准备,不会在孩子问到时特别尴尬、紧张,而是非常坦然地去回应孩子。如果真的超出个人能力范围,也可以坦然告知孩子:你的这个问题很专业,妈妈需要去查找资料或者去请教更专业的老师了再来回答你好不好?

 

这样的话,孩子能感受到:我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向爸爸妈妈提出来,都会得到真诚的回应,都可以得到支持。这个过程传递给孩子的“你和爸爸妈妈是可以无话不谈的”这样的信号会让孩子感受到巨大的支持,也会鼓励孩子遇到任何难题都可以向爸爸妈妈求助。

img5

我们和孩子共读的时候,可以告诉TA说,因为各方面文化的影响,对于像性这样的比较隐私的话题,更适合在家里或者好朋友之间很私密的交流。可以再次告诉孩子:你有任何疑问,都可以回到家来问爸爸妈妈。如果是学校组织的性教育课堂,你也可以向老师提出你的疑问的。每个孩子的反馈是不一样的,所以我们可以去做好这样的约定,去避免可能发生的尴尬。

 

如果尴尬已无法避免的时候,家长要尽量克制自己激烈的情绪,温和地向孩子示意:我们回到家再继续讨论好吗?回到家再继续和孩子讨论前也需要先调适好自己的情绪,再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去商讨,因为我们的情绪和感受也是会传递给孩子的,也是可能影响他们的感知和判断的。

img6

可以优先关注获奖童书

在孩子小的时候,挑选绘本或桥梁书时,我比较支持国际大奖或者国内获奖的一些童书作品,比如凯迪克奖、纽伯瑞儿童文学奖、国内的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。因为它们都是经过很多轮的筛选评选出来的,所以会更具普适性。在孩子还没有独立的能力挑选的时候,可以去参考这些获奖作品。

尊重孩子的意愿

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欣赏的基础之后,会建议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去挑选。他们挑选的作品可能不一定是家长喜欢的,但家长能去和孩子共读,去交流和讨论是最好的。

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

可以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需求,再去挑选书籍。比如一岁之前的孩子会喜欢用嘴巴咬东西,拿到什么都放到嘴巴里面啃一啃。这时候挑选一些比较耐咬的布书,和他们去触摸、感受,还可以一起欣赏颜色、认识世界……这样的书可能会更契合他们的感官需求。

 

再大一点的孩子,会学习自己上厕所、自己吃饭,需要一些自我控制和锻炼 ……比如我孩子小的时候,我们一起读《噼里啪啦系列》,里面就有“拉粑粑”这样的内容。像这种类型的书,可以一起开心地阅读,还可以和孩子去互动甚至演剧。这个过程一边玩耍学习,一边可以满足他的心理诉求。

img7

总的来说,如果是低年龄段的孩子,家长能陪着读书是最好的。低龄的孩子更需要的的是体验到一份安全和全然的陪伴,通过家长的共读陪伴慢慢地与书籍建立起一种愉悦的情感连接,在亲子共读的美好体验中他自然就会比较喜欢和享受读书。

 

我们不一定要有非常深的心理学基础,但孩子的外在表现是可以观察到的。家长可以结合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一些具体表达去甄选书籍。

 

 

图片来源|王佩

编辑整理 | 深圳全民阅读

运营服务 | 晶报社

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

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