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乐阅读和应试也能“两手抓”?来学学这些方法→
如何在快乐阅读和应试要求之间
取得平衡
相信是许多家长会遇到的烦恼
今天
阅读君邀请到阅读推广人刘洁美
分享她的看法~
许多家长都听过这样的建议:
亲子阅读时,让孩子自由表达
不要去试图纠正孩子的想法
但如果孩子思维发散
在课内的阅读题总是吃亏
还要坚持这种做法吗?
在刘洁美看来
课内外的阅读需要分开来看待
课外阅读和做题是两码事
很多家长可能会有误解,觉得孩子阅读题做不好,就得多看书,最后把阅读的过程也变成了做题。其实,课外阅读和做题是两码事,阅读不能承担起提高解题能力的功能。
如果家长带着很强的目的性督促孩子阅读,把阅读的过程变成识字和做题,孩子会觉得阅读很苦,害怕阅读,那阅读就失去意义了。家长要着眼于未来,重视孩子的综合素养和精神滋养,不要想着能快速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,功利心过重。
不提倡在阅读的时候纠正孩子的想法。阅读应该是自由的
不提倡在阅读的时候过多纠正孩子的想法。阅读应该是放松的、自由的,要能让孩子身心放松、缓解压力。阅读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。读《夏洛的网》,孩子们会更珍惜友谊;读《爱的教育》《窗边的小豆豆》,孩子们会懂得平等尊重,家长和老师会懂得教育的真谛……阅读,远比枯燥地讲道理、制定死板的规则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和认同这些思想。而像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》《老人与海》《鲁滨逊漂流记》《童年》《绿山墙的安妮》《布鲁克林有棵树》这一类书籍,书里一个个在逆境中生存的人物让人感动。读了这类书,当某一天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,或许就会有那么一个人物形象在心里提醒TA: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。
在课外要注重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,培养阅读的习惯,提高自信心
让孩子阅读,一定要让TA以喜欢的方式去阅读。以喜欢的方式阅读会激发孩子的兴趣,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,这样建立起自信心、习惯大量阅读后,才能有语感。如果家长总是强调用大人的方式去提问、纠正孩子,孩子是很难自己完整地读完一本书的。
我认为,让孩子有完整读完一本书的能力是很重要的。好比我们开车去一个不熟悉的地方,第一次去可能比较生疏,但一个来回、两个来回之后就熟悉、不紧张了。
在孩子小学三、四年级的时候,可以引导TA读桥梁书,让TA能够驾驭一本书,再逐渐进阶到文字更多一些的书,从读完一本书到读完两本、三本……渐渐就形成语感了。
那如果希望
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
又不至于让TA失去阅读的兴趣
该怎么办呢?
刘洁美分享了她的经验↓
可以适当地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
我们倡导大量阅读,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精读。可以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,针对不同的书籍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,例如经典的书籍可以品词、品句,说明型的书籍可以快速浏览、提炼信息……
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引导TA表达,例如思维导图、讲故事、表演、做批注等。
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,可以挑选某本书或某个篇目来做专项训练,不要把所有的书都拿来做训练。
阅读的时候,仍然可以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输入,然后可以适当引导孩子输出。我们可以尝试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训练TA的思维和表达能力。例如:
引导TA画思维导图。把故事的脉络画下来,这样可以锻炼孩子把握整体故事、提取信息的能力,又和纯粹的答题不一样。
引导孩子讲故事。可以在和孩子聊天时问问孩子最近读了什么书,能不能讲来听听,这都能锻炼TA的表达能力。
读完一个故事后引导孩子尝试演出来。表演需要孩子理解故事中的角色,可以推动TA再去深入理解书里的细节。
引导孩子做批注。书上写的好的地方、有疑问的地方、引发共鸣的地方……都可以让孩子在旁边做批注,锻炼TA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。
绘本推荐
推荐理由:
这是一个简单而富有哲理的故事。这本书讲的道理可能是如何做人生选择、如何看待得失、如何寻找意义、如何珍惜现在、如何理解完美、如何放弃等等。如何解读,全凭观众自己,因为一半是落在纸上的故事,另一半是写在你心里的故事。
编辑整理 | 深圳全民阅读
运营服务 | 晶报社
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